China: History of Radio Industry in Fujian Province

ID: 224277
China: History of Radio Industry in Fujian Province 
16.Jul.10 13:50
9399

Ernst Erb (CH)
Officer
Articles: 5747
Count of Thanks: 11
Ernst Erb

The History of Radio Industry in
Fujian Province


This article originates from our member Taili ZHANG. He is a young grad. Electronic Engineer in Beijing who has written so far the best history articles about the radio industry in China. Through a friend in Tenereife I was getting this wonderful translation into English, made by Mrs. Yen Huang in Chengdu, Sichuan. This allows me to present here the first part of this article - which Taili originally published January 1st 2010 at the WECWRA forum - including also articles about other regions. One other of them, the Radio History of Shanghai, you find in this link - it is probably the start of radio in China in 1922. I tried here to give an overview about the difficult situation China was during the first radio decades.

Taili mentioned the following literature for this Fujian Province article 主要参考资料:
福建省志 - 电子工业志 Fujian Province, Chi - Chi Electronics Industry
中国电子工业 - 地区概览 - 福建卷 Overview of China's electronics industry areas - Fujian Volume
福州市志 Fuzhou book
福建省志 - 物价志 Fujian Province, price book
Many of the old radio magazines , radio circuit manuals etc.

福建省 Fú​jiàn​shěng​, the province Fujian (Fukien) is in east China (abbr. 福 or 閩) and its capital is Fú​zhōu​ 福州, a prefecture level city, formerly known as Foochow or Fuchow.


Before WW2:

The production of radio-related products in Fujian Province originated in early 1930s.
Thanks to its port, Fujian had imported radio sets and audio products in early times. Radio repair industry occurred in Fujian in early 1930s along with increasingly emerging radio broadcasting stations and varied audio products for cable radios. While repairing radio receiving products, some companies assembled radio sets, amplifiers and phonographs for sales with imported or self-made parts and components.

At this time, a group of private radio firms emerged, such as:

Yameiqiao (opened in March, 1930, the first private radio firm in Fujian Province), Radar, Ray Music, Huaguang, and Huangshen in Xiamen;

Guangsheng (opened in February, 1935,founded by Chen Sibin, the earliest private enterprise in electronic products), Jianhua, Zhongsheng, Zhongguo, Mingda, Anpei, Huamei in Fuzhou City;

Changhong (opened in April, 1948) in Quanzhou City;

Shengli of Zhangzhou City and Xinghua
(opened in June, 1943) of Nanping.

All these firms were in transactions of radio products. In early times, the radio sets produced in Fujian Province were very few, and all the electronic tubes were imported. At that time, the radio sets were assembled by private workshops with low-level production means, expensive materials, and high costs, for the needs of a small quantity of upper–class people. The beginning of the PRC witnessed upturn of radio production, but the total sum in a few years was very small, in a few thousands,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 electronic tubes were dependent upon imports.

After WW2

January, 1950 witnessed the official opening of the Servicing Division of Fujian People’s Broadcasting and Radio Station (which was the foundation of Fujian TV Manufacturer), which was the first state-run organization engaged in radio repair in Fujian Province.

The Year 1952 witnessed 11 private radio firms, and new radio firms emerging in cities like Xiamen, Quanzhou, Zhangzhou, Nanping. Fujian Provincial Broadcasting and Radio Repairing Division started trial production of electronic-tube dry-battery 5-tube 3-band super-heterodyne radio sets in the Year 1954.

April, 1956 witnessed the founding of the first state-run radio repairing division of Xiamen City, that is, the Radio Repairing Division of Xiamen Broadcasting and Radio Station. The Radio Repairing Division grew from reparing to assembling.

1956: private radio firms became public-private cooperatives.
In the socialist transformation of the private enterprises, manufacturers had to change name and ownership rights - similar to "East Germany", the DDR.
In May, 1956, 5 private radio firms like Guangsheng constituted Guangsheng Public-Private Radio Cooperative, 6 radio firms like Dalu merged into Xinhua Public-Private Radio Firm. In June, 1956, the 3 private radio firms of Radar, Huaguang and Ray Music formed Xiamen Radio Repairing Firm.

Since mid 1950s, production of radio sets have gained some development along with production of octal and thumb-typed electronic tubes. Fuzhou Tele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Factory (the first state-run electronic enterprise in Fujian Province, formed on the base of Guangsheng and Xinhua radio firms on May 25, 1958), Fujian Broadcasting Equipment Firm (developed from the radio servicing division), Xiamen Radio Factory (developed from the radio repairing coalition), Zhangzhou Radio Factory, and Nanping Radio Factory respectively produced Fuzhou-brand 5-tube AC radio sets, Camelia-brand 5-tube AC radio sets, dry-battery 5-tube three-band super-heterodyne radio sets (specially for fishing boats), 2-tube broadcast regenerative radio sets,Satellite-brand pentagon-tube radio sets, Narcissus radio sets, Jianjin-brand radio sets, and such AC and DC electronic-tube and DC conductor radio sets. At that time, the main products were electronic-tube radio sets, and transistor radio sets were just a few.

Between 1954-1963, electronic-tube radio sets dominated the market, and 36,300 sets were sold. Among the above-mentioned radio sets manufacturers, Fuzhou Tele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Factory and Fujian Broadcasting Equipment Firm were the stronger ones with larger production.

Since the Year 1960, Fuzhou Tele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Factory started to work on its management by establishing 3-tier inspection system, organzing inspection team, and sending technicians and sales people to check the application of the dry-battery radio sets with the fishermen and asked for their opinions with the aim to improving quality of the products. In 1961 the radio model Chahua 茶花 (Camellia) GS-1, produced by this factory, won the second prize from the National Radio Sets Rating, and was selected for expositions in Brazil and Leipzig, East-Germany. On the radio we can read that it was made already by "Fuzhou Radio Factory" (exactly "Wireless Factory").

Chahua 茶花 (Camellia) GS-1

Who can translate a further part of this article please?

Careful, I had to cut longer strings of characters by leaving a blank in between after at most 8 characters, which without UTF-8 fills 8 bytes each - allowance is 70 bytes per line to keep the format.

这个时期, 收音机未能形成较 大批量的生产能力 , 几年的总产量只在 万部之间。 加之受“左”的干 扰,  生产盲目性较大, 产品质量差, 不得不在 1961 年国民经济的大 调整中, 除福州电讯器材厂 的茶花牌收音机 产品得以保留, 省广播器材厂转 产其它电子产品外 , 其它企业均被调整 “下马”。

 60 年代, 福建有了一家专业 生产收音机的企业 —— 福州无线电厂 (福州电讯器材厂 1960 年更名而来)。 它是全省生产收音 机的骨干厂, 并成为四机部 在福建唯 一 的收音机产品定点 生产企业。 60 年代初期, 国内生产的半导体 器件性能尚不稳定 , 成本较高, 半导体收音机只处 于研制阶段, 不能大量生产。 但它比电子管收音 机体积小, 使用方便。 为了促进半导体收 音机的生产, 1963 年8月, 四机部、商业部 、 财政部和广播事业 局在北京联合召开 的广播收音机专业 会议上 , 明确指出收音机是 向广大干部和群 众进行思想教育、 传播科学知识和丰 富文化生活的宣传 教育工具, 要大力促进半导体 收音机的发展。 国家还制定了降低 收音机销售价格、 调整收音机税率和 对半导体收音机的 生产实行定期免税 的经济政策。 同时也适当降低收 音机的几种主要 材料价格。 收音机价格平均降 低 21%。 这一系列经济政 策的实施, 有力地推动了半导 体收音机的发展。 是年, 福州 无线电厂 停止 生产电子管收音机 (因为实行半导 体化后电子管收音 机滞销而造成亏损 , 被迫停产), 改产半导 体茶花牌  6J1—A 型六管收 音机和  便携式半导体收音 机, 这是福建省首批推 出的半导体收音机 新品种。 此后还开发生产了 多品种半导体收 音机 。
 

 

 Chahua 茶花 (Camellia) 6J1A

70年代, 福建收音机生产有 了较大发展。 福州无线电厂 收音机年产量从几 千部提高到 10 万部以上。 福州无线电厂 及其主管部门采取 了三项有力措施, 使收音机生 产形成了一 定的规模。 一是不断充实技 术力量。 1969 年, 调进了 13 名技术人员和9名 老工人。 由于 6J1 型收音机售价较高 , 以及所使用的 5 号电池当时市场 上不容易买到, 影响了产品销路, 该厂充实了技术力 量后, 组织技术人员试制 成功胜利牌 4J1 型便携式晶体管收 音机, 当年试生产 2 700 台。 这是该厂组建以 后第一项自行设计 的收音机产品。 该机外型是在 6J1 型的机壳基础 上作局部修改, 内部电路则重 新设计, 以四个晶体管完成 整机各项工作, 电源部分采用 2 号电池。 比 6J1 型机降低了成本, 并解 决5号电池难以买 到的问题, 使市场销售量得 到提高。 此后, 品种不断增加, 1970 年至 1978 年间, 先后生产了 13 个品种, 仅 1976 年就生产 9 个品种,  产量首次超过 10 万部。 二是创造生产条件 。 1973年,

对生产收音机的环 境进行了调整。 安装了福建第一条 传送带式印制板式 插件流水线, 增设一间 20 多平方米的屏 蔽室, 购置中、 高频图示仪, 并利用了高频信号 发生 器发射高、 低端频率的空中信 号, 使调试工作得以 在屏蔽室外几个人 同时进行, 为大批量生产打下 了基础。 组建了收音机生产 车间, 下设 3 个班组, 每组分有印制电 路板流水、 开口、 低频测试、 装机、 中高频测试、 电气检验、 听机检验等 10 道工序, 当年产量达 7 万部。

1978 年, 收音机生产线搬迁 到新落成的装配大 楼, 安 装了 3 条机芯流水线, 每条线长 11 米, 增添了 2 间屏蔽室。 各种相应的设备也 基本配套。 设有备料、 流水、 调试、 包装、 后勤5个班组。 采用机器打包代替 了以往 的人工打 包, 减轻了劳动强度, 适应了大批量生产 的需要。 还添置了1台波峰 焊机和6台插件台 (2台本厂加工) , 派出 10 人前往上海学习插 件台使用技术。 三是 不断开发适销对路 的新产品。 随着城乡人民生活 水平的提高, 对收音机的需求量 不断增加, 除了要求较高档 次的多波段收音机 外, 对单波段收音机的 外观和质量都提 出更高的要求。 在生产 4J1 型收音机的基础上 , 改进外壳后生产的 有 古田牌 402 型、 501型、 701 型; 线路和外观改进后 生产的有 702 型、 702—C 型、 702—B 型; 基本不变的 有 7P1 型、 7P2 型、 TJ1 型、 TJ2 型等。

 Gutian 古田 701
(The name is that of Gǔ​tián​ county in Ningde  寧德|宁德, Fujian)

 

Gutian 古田 702

 

Gutian 古田 7P2

 

1971 年试制多波段收 音机, 首批产品是 朝阳牌 602 型 2 波段晶体管收音机 。 1972 年投产 古田牌 701 型 七管超外差晶体 管三波段收音机, 这是利用原 402 型机壳模具进行改 型 (圆度盘改竖向度 盘) 的, 机内首次采用中 短波磁棒, 功放部分采用 OTL 线路等许多特 点, 并作为新机种、 新电路在 1973 年全国收音机观 摩会上被广 为介绍。 1973 年, 在沿海、 山区充分调查试验 、 现场分析后, 将中频部分改为三 级放大形式, 试制成功茶花牌 702 型机, 灵敏度达 1mV 以内, 以适应福建山区多 、 对收音机灵敏度要 求较高的特点。 同时, 在不影响电气性能 的情况下使用廉价 元器件, 使每 台机成本降低 3 元左右。

 1974 年又试制 古田牌 803 型三波段晶体管收 音机, 该机在 1976 年第六届全国收音 机评比中获三级 三波段便携式收 音机第四名。 1975 年还试制成功并投 产茶花 (古田) 牌 7P2 型 七管二波段收音机 , 该机在 1976 年第六届全国收音 机评比中获三级二 波段袖珍式收音机 第五名。 这些多波段收音机 的生产和不断改 进 的单波段收音 机的生产同步进行 。 1976 年试制成功并投产 的茶花牌 TJ1 型小台式晶体管 收音机是主要的产 品, 连续生产9年多, 总产量约 25 万部, 成为该厂 收音机产品中生产 时间最长、 产量最高的品种 。 在 TJ1 型的基础上, 改进生产了 TJ1-B、 TJ1—B1 型和 TJ1—C 型等新产品, 该系列产品在福 州市电子 系统内元器件自配 率达80%以上。 B1 型获 1981 年全省电子产品质 量评比第一名, C型于 1979 年获全国第七届收 音机质量评比四级 台式机二等奖, B 型于 

 ChaoYang 602-B (exposed to the sun)

 

1982 年领取电 子工业部 颁发的质 量合格证 书。 该型机采 用木质音箱, 4 英寸喇叭, 音质好, 价格仅 20 余元 , 市场销路很好。 为了增加 品种和产 量, 1980 年, 充实了 收音机 生产队伍, 生产人员近 200 人; 又增添了一条生 产线, 同时加强了企 业管理, 大大提高 了效率 。 年产收音 机总量达 20 多万部,  创历史最 高水平。 但由于新 手多, 产量上得太多, 从元件备 料到整机 包装出厂 之间的各 道工序, 放松了质量把关  , 造成了几 万部收音 机返仓的 质量事故 。 同时, 由于国家 经济体制 的变革, 交电 部门改变了 以往对收 音机产 品统购包 销的做法  , 企业一 时不适应, 产销脱节, 经供销部门 四处 推销, 积压现象 才有 所缓和 。 1981 年, 再次出现 仓库积压 严重的现 象, 其原因是从 材料组 织、 资金使用、 生产调度到 产品销 售等都出 现了新 矛盾。 之后, 国家又 对收音机产 品大幅度降价,

企业思想准备不足 , 在市场发生剧变 情况 下, 产品积压 造成资金 周转困难, 1980 年至 1982 年间, 利润连年下降。 该厂领导意 识到经 营工作的重要性 , 迅速转轨变型, 由单纯的 计划生产 型转为生产经 营型。 成立了经营部, 以销定产, 实行少层次、 少 环节、 多渠道的 经营工作 方针, 改“坐商 ”为“行商”, 走出去, 请进来, 普测市场动态, 探讨竞争对策, 以展 销、 订货会, 开辟服务网点, 巡回检修 和邀请国 外有名望 公司的高 级设计人 员讲产品 性能、 特点等多种办法, 提高了竞争能力。 至 1982 年底, 先后新生产的收 音 机有茶花牌 703 型七管三波段收 音机、 7J1 型七管中 波段普及 型收音机、 704 型七管单 波段机、 TJ2 型七管二 波段小台 式收音机、 2T1 型大台式三 波段晶 体管收音机、 1X1 型袖珍式 晶体管收 音机等, 产品供不应求。 两年时间, 自销收音机 16.2 万部。 其中 1982 年试制生 产的茶花 牌 2T1 大台式三 波段晶体 管 收音机, 获全省直 流台式 收音机新 产品评比 第一名。 到 1983 年福州 无线电厂 先后生产 25 种型号的 晶体管收 音机 115 万多台。

 

     Chahua (chá​huā​)  茶花 Camellia TJ1-B - (also shān​chá  山茶 is the name for Camellia)

 

 1972 年至 1973 年间, 南平 504 厂和漳州 无线电二  厂等也生 产过袖珍 式收音机。

1980 年至 1985 年间, 是福建收音机 生产最 兴旺时期。 农村经济 搞活以后 , 对台式收 音机和袖 珍收音机需求量 不断增多。 不少厂家 争上收音 机项目, 福州、 厦门、 泉州、 漳州、 三明、 明溪、 尤溪、 建阳、 邵 武、 龙岩、 上杭等地 都有生产 收音机的 专业厂 或兼业厂。 这几年, 生产收音 机的厂家, 1980 年 11 家, 1981 年 17 家, 1982 年 17 家, 1983 年 9 家, 1984 年 4 家, 1985 年 5 家, 1986 年 7家, 1987 年 3 家。 生产的品 种有半导 体袖珍式、 便携式、 台式、 落地式和 电 子管收音机。

            Chahua 茶花 Camellia 1X2

 

1979年, 泉州电视机配件厂 开始为港商来料加 工装配“三合一机 ”(即具有 AM/FM 收音机、 全电子式数字时 钟和台灯三项功能 ), 389 型、 238 等型 的 AM/FM 和 SW/MW 二波段袖珍收音机 。 从 1980 年起, 厦门南华电器厂 为外商来料加工袖 珍式调频调幅 收音机。 来料加工方式, 使企业赚到了外汇 , 也引 进了部分先进技术 。 如 1983 年 9 月, 泉州电视机配件厂 建成了一条年产 50 万部收音机的生 产线, 得到电子工业部的 好评。 该厂移植改造了调 频调幅收音机, 已 能生产出国产化的 侨声牌 389 型 AM/FM 袖珍收音机 (原型为香港飞跃 389 型)、 386 型中短波袖珍机和 带电筒的 238 型袖珍机, 以及自行车三用 机 (收 音、 电铃、 车灯三项功能)。

 

 

 
长乐县无线电厂 原是为福州 无线电一厂 茶花牌收音机配套 的小厂。 1979 年该厂自行设计建 成一条年产 5 万部台式收音机的 生产线, 生产东海牌小台式 收音机。  1981 年, 该机通过省级鉴定 , 各项指标达到部 颁标准, 品种规格有单波段 、 双波段、 小台式、 中台式, 以及交直流两用机 , 其中, 中台式交流收音 机获福建省创 新产品奖。 1983 年, 该厂从香港引进散 件组装收音计时机 。

1980 年, 明溪县无线电三厂 与南京 714 厂 (南京无线电厂) 技术协作,  开发生产收音机 。 1981 年, 投入批量生产, 主要产品有 B811-1 型、 B811-2 型、 B811-3 型、 623-1 型等台式收音机, 在全省工业系统 质量 评比会上, B811-2 型台式二波段交直 流收音机获质量评 比第一名, 623-1 改型收音机获创 新产品荣誉奖。

1982 年, 南平国营  8400 厂充分利用引进的 仪器、 设备, 从上海一〇一厂 引进海燕牌电子管 收音机生产技术 , 生产六灯电子管台 式收音机。 至 1983 年, 共生产 3.98 万部。

 1983 年, 福州无线电一厂 把自行设计 与引进 技术结合起来, 开发出 1X2 型袖珍式 收音机, 由香港中 华工模 具有限公司、 大会实业 公司提供 外壳整套模具, 深 圳航空模具厂 承制, 电路设计 采用典型 六管超外 差线路 , 自行设计 出用于硅 管线路的 中频变压 器。 年初开始试制 1X2A 和 1X2B 即单片 TD1083 集成电路和 分立器件 两种机。 但由于单 片成本较高, 无法批量生产, 8 月份, 试产成功分立 器件 式并投入生产, 产品经省 电子产 品监督站检验, 技术水平 达电子工 业部颁发的 C —C 类要求, 质量抽检 100% 合格, 年底通过 了设计定 型, 为该厂最 畅销的收 音机产品之一。

此外, 有些企业 还来料 加工收音机。 如泉州 无 线电三厂、 福清康频 电子公司 和厦门鹭 星电子有 限公司, 产品全部返销。 外资企业 的厦门宏 泰发展公 司也生产 防水收音机, 年产量几 十万部 (外资企业产 品不在统计 之列), 全部外销。

80 年代, 福建收音 机的发展, 与全国一样走过一 段弯路。 全省收音 机生产企 业从 70 年代的一家, 上升到 1981 年的  17 家, 产量超过 市场需求 , 1982 年产量急 剧减少 50%, 为收音机 配套的元 器件企业也因此 受到很大 的冲击。 1984 年, 生产企业 虽然减少 到4家, 但产量 上升到 29 万多部, 而以后又 逐年大 幅度减少, 1987 年仅 3 万多部。 1988 年, 晋江安海 无线电厂 生产出适 销的耳机式、 电子钟式 收音机 20.76 万部, 全 省收音机 总产量又 回升到 24.61 万部。
 

 

This is in progress ....... If I get some translations.
You can also do just a part of it - If you are a guest: Please send me the text by using the contact form within this link. Members will find my eMail address in the member list - or the contact form. Thank you in advance.
 

 

To thank the Author because you find the post helpful or well done.